当前位置: 城市视窗 > 娱乐 > 音乐 > 正文
每日最新
顾丹红:提升音乐欣赏水平需要引导
来源:城市视窗 | 浏览:[39205]2016/8/23 15:25:31    

  □陶冠群 琴童家长要学会慢慢放手
  苏周刊: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青少年音乐培训工作的?
  顾丹红:2004年,我还在南京读大学时,就教过报考声乐专业的高考生,那是我正式带的第一个学生吧,那个学生后来考上了南师大。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我从南京回到苏州,开始从事少儿音乐培训工作,主要是教小朋友弹钢琴,有时也做一点声乐辅导工作。
  我的求学经历还挺简单的,中学6年都在苏州市第六中学就读,本科4年和研究生3年都在南师大学习声乐表演。我自己从小学习钢琴,直到高考前不久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才转而报考了声乐专业。
  苏周刊:学好音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您对学琴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有什么建议?
  顾丹红:家长首先要明确一点,学琴是个长期的过程,开始阶段就要培养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孩子长期坚持学下去。我见过不少反面的例子。比如,有的特别宠爱孙辈的老人,在小孩练琴过程中不时问他要不要吃点东西、要不要上个厕所,这样不利于他形成和提高专注的能力。再加上有的孩子的父母干涉过多,动不动就批评他这个音错了、那个音错了,这就打断了孩子独立思考、集中精神的过程,没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保姆式的陪练不可取,家长要学会慢慢放手。
  其次,音乐培训行业的师资水平有高有低。我们国内的大部分钢琴考级是不给评语的,根本就不知道老师教得好不好。家长只知道考过了就可以拿证书,但实际上它也是分优秀、良好和及格等级的。一般家长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小孩语、数、外等文化课只考60几分,那为什么学琴考级只求个及格就能接受呢?如果为考级而考级,长期低标准地要求孩子,那孩子是无法在音乐中获得快乐的。因为这样的低标准,有些家长就会随便找个老师。不少琴行恰好又是把学费和学琴的程度挂钩的,所以琴行的部分老师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收入,会急着让学生用最快速度把十级考完,完全不顾教学质量。我觉得这是国内学琴、考级最大的问题,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都存在这种情况。
  其实,只要学生在提高演奏水平的同时,也把识谱、听觉训练与手指基本功等能力练好,那么即使学到十级也不会很累。但如果你今年考个三级,后年考个六级,再后年就去考十级的话,而相应的能力又跟不上,小孩就会很痛苦。这种情况还蛮常见的。
  苏周刊:学琴也得循序渐进,把基本功练扎实。
  顾丹红:是的。如果学钢琴只学钢琴曲,忽视了乐理、视奏、视唱练耳以及历史背景等音乐素养知识,那越往后学越觉得困难。视唱和视奏都是很重要的,这个能力平均每天多花五到十分钟就能训练好。视奏就是给你一个完全陌生的乐谱让你弹,国内考级通常没有这个项目。一些“洋”考级和音乐学院入学考试会考到这方面。因为考官不知道你是三个月把这首曲子练出来,还是用两年时间练出来的,而通过视奏更能够体现你的实际演奏水平。
  通过训练,认谱子的水平提高后学琴会变得轻松一点。小朋友学琴的头两年都是很感兴趣的,为什么到后来会没兴趣了呢?主要是因为家长只注意让孩子坚持练琴,甚至逼着孩子练,但他实际能力却与钢琴曲难度不匹配,学得越来越痛苦,上课得到的表扬和正面反馈就很少,再加上文化课的作业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除了少数特别喜欢音乐的小孩,大多数人考完十级之后再也不想学钢琴了。
  实际上,学琴还可以学习给其他的乐器或人声伴奏,看着简谱学即兴伴奏等,这都是我很重视的能力,如果我的学生有兴趣,我会花一点时间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
  另外,琴童家长可以带小孩看一点适合他的音乐会,有机会就在家里或车上放一点音乐,创造更好的音乐环境。家长如果是对音乐无爱的人,就很容易忽视孩子的音乐环境,要让小孩对音乐产生很大兴趣蛮难的,学习的后劲就有可能不足。
  音乐存在于我的DNA里面
  苏周刊:除了教琴,您还做其他和音乐相关的事情吗?
  顾丹红:我目前主要有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小朋友弹钢琴,二是开音乐赏析讲座,三是给上海交响乐团做节目单文案。
  开讲座和做节目单文案都是普及音乐知识、进行音乐导赏的工作,不太一样的是讲座面向所有社会大众,而节目单是给乐迷看的,所以后者的内容相对专业一点。
  上海交响乐团原本专职做节目单文案的人是我一个朋友,我通过豆瓣网和微博认识了这位“神奇”人物。他是复旦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的硕士毕业,后来却从事音乐工作了。有一天,他在微博上发帖招募兼职文案,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题目,看看你查资料的能力怎么样,还要求写一段曲目介绍。我参加答题并且应聘成功了。后来他跟我说,我是第一个把全部问题都答对的人。
  我一开始只是写他们室内乐的文案,后来开始写交响乐队的文案。前些年每年量不少。现在他们的节目单文案有不少让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来写,并计入学分,所以现在分配给兼职人员的就很少,我现在每年只写一到两次节目单文案,但有时会有音乐杂志约稿。
  我觉得上课、公益讲座,还有笔头工作,工作内容比单纯教学要丰富充实一些。
  苏周刊:您现在教多少学生?都是什么年龄段的?
  顾丹红:我目前带的学生有22个,非成年人中最小的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最大的在读初三。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中班开始跟我学的,也有中途从别的老师那里转来的。
  中文里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是同一个字,学音乐应该是很开心的事情。我会尽量把这样的观念传达给我的学生。
  苏周刊:您从小学弹钢琴,后来又接受了非常系统的声乐训练,毕业后也一直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到底音乐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顾丹红:我在社交网络平台有一条签名——音乐就是快乐,音乐就是生活。我不能说我是天生的音乐家,但音乐是在我的DNA里面的。比如我选跳弗拉明戈作为健身方式,而没有选游泳、打球之类的运动,因为跳舞时有音乐,它能让我嗨起来。
  互联网让音乐学习更方便
  苏周刊:近年来,“互联网+”成为一个热词,很多领域都因此发生着变化。在音乐培训领域,也有人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进行一些探索。在您看来,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对音乐教育和音乐培训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顾丹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我教学的方方面面影响都挺大的。我的苹果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装了很多和音乐有关的应用软件。比方说,我开讲座时要用到很多音乐片断和相关资料,传统的方式是要买唱片、磁带、CD等,甚至录下电视节目或者广播节目。现在,我通过付费的苹果音乐平台、视频网站,就能便捷地找到我需要的曲子并下载到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百度音乐、虾米音乐等网络音乐平台用起来也很方便。比如,这个星期我的学生要练一首巴赫的曲子,我就跟他说可以搜“巴赫+作品编号”来进行“预习”;或者,学生要弹一首什么咏叹调的改编曲,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来查找音频或者视频。运用互联网加上外语,我们获得的信息量会大大增加。
  此外,学乐理、识谱、打谱子等,都有专门的应用软件。还有像“节奏猫”等寓教于乐的音乐游戏,我有时上课也会用。
  学音乐、教音乐都需要用到乐谱,以前得去新华书店等实体书店买,慢慢发现书店里的乐谱品种还不多,不能满足需要。幸好,现在网购很方便,甚至还可以“海淘”原版乐谱。
  总之,听音乐、看音乐视频、搜索与购买音乐资料,互联网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大的选择空间,更经济也更快捷,有全方位的帮助。
  音乐讲座的高龄听众令人感动
  苏周刊:是什么机缘让您开始做起了音乐赏析讲座方面的工作?
  顾丹红:大学时代,我们学校的学生科协开了一个“古典之夜”栏目,形式有点像我现在定期举办的音乐导赏类讲座。那个栏目每次大概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会放碟片介绍一些音乐,有西方古典音乐,也有民乐或音乐剧等。但我不是栏目的主讲人,是编辑,负责组织活动与文案编辑。那个栏目我做了两年。后来,我还做过校电视台《爱乐时光》节目的编辑。这个节目两周一次,每次20分钟。做这些工作需要大量查阅资料,但当时的电脑网络还不发达,学校的网速超级慢,我的英语水平也远不如现在,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要去图书馆找资料,差不多每个角落都翻遍了。有一个没什么人去的工具书阅览室,有些资料平时根本没人看,翻查时经常一手灰。那时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我想要查一个资料的话就一定要查到。现在回想起来,学校里的那段经历对我现在开音乐导赏类的讲座很有帮助。
  近几年,苏州图书馆想开音乐类讲座要找人,我的一个同学在文广系统工作,就向苏图推荐了我。从2014年夏天开始到现在,陆续讲了几个专题,有“音乐剧之旅”“古典音乐中的舞曲”“音乐中的动物”等系列。目前正在讲“音乐中的四季”。
  苏周刊:讲座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您难忘的人或事?
  顾丹红:因为双休日排满了钢琴和声乐课,所以我在苏州图书馆的讲座大多放在工作日,来听讲座的以老年人居多。不少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边听一边认真地做笔记,让我挺感动的。讲座中有什么没听懂的,结束后他们还会来问我。5月12日,我在苏图有场讲座,一个老奶奶带了一个平板电脑过来,她接触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时间不长,看我在讲座中经常用到平板电脑上的一些应用软件和资料,就让我教她怎么把音乐与视频资料保存到平板电脑上,她很认真地学了很久。
  我前几年给园区湖西社区的“乐爱”老年合唱团担任钢琴伴奏,所以对老年人的接受能力是有一定概念的,可能的情况下,讲座中会有意识地讲慢一点,选曲目时也会适当照顾一下他们的欣赏习惯和水平。
  每次准备讲座,我喜欢从漂亮的图片开始查。然后根据所选曲目来编辑文字和图片,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
  苏周刊:准备

责任编辑:城市网
热线:40066-40084 爆料QQ:165687462
Copyright© 2017 城市视窗 www.vnet.com.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23058号